由于影响猪周期的因素增多和变强,必将对猪周期的周期时长产生很大的影响。目前,业内的普遍观点为由于规模化的迅猛发展,猪周期将会被拉长,而由于调控的深化和生猪期货的推出,猪周期也将会被逐渐“熨平”,笔者却对此观点持不同意见。
1 什么是猪周期?
猪周期是一种经济现象,指“价高伤民,价贱伤农”的周期性猪肉价格变化怪圈。“猪周期”的循环轨迹一般是:肉价高→母猪存栏量大增→生猪供应增加→肉价下跌→大量淘汰母猪→生猪供应减少→肉价上涨。猪肉价格高刺激农民积极性造成供给增加,供给增加造成肉价下跌,肉价下跌到很低打击了农民积极性造成供给短缺,供给短缺又使得肉价上涨,周而复始,这就形成了所谓的"猪周期"。
2 影响猪周期的因素
其实,现在影响猪周期的因素有很多。有政策因素、资本因素、竞争因素、猪肉国际贸易、疫情因素和消费因素。目前来看,重大疫情的影响因素很大。而且,当重大疫情因素出现后,会叠加其它因素,引发猪周期更大的幅度和时长。
政策因素主要体现在对养猪业的扶持政策和环保因素,前者通常是在低谷时用政策的杠杆鼓励养猪;而后者主要时在高峰期用环保政策压制产能。后者在2013年后对猪周期的影响比较突出。由于养猪业时个资产重、技术含量较高、投资回报周期长的这样一个“一重、一高、一长”的传统行业,过去对资本的吸引力较弱,但由于在本轮猪周期当中,既有疫情发生前温氏的良好收益,又有疫情发生后牧原的暴利,资本开始重新审视这个行业。加上现在资本可投资领域越来越窄,而养猪业是万亿级大市场。所以,在近两年资本蜂拥而入,给大企业带来了急需的资本,所以,加速了猪周期的形成。
从竞争的角度来说,整个农牧业正从竞争走向产业链竞争的阶段。过去,农牧业有清晰界限,从事养猪、饲料、屠宰、深加工等行业,基本上是在各自的领域竞争,但由于竞争的加剧,有实力的企业开始走产业链竞争的道路。尤其是饲料业,由于散养户的迅速减少,商品饲料的需求量在下降,给饲料企业带来很大的生存压力,促使很多企业开始向下游延申。正邦和双胞胎是两个典型的案例。
由于中国和西方发达地区之间猪肉价格存在较大价差,形成了商业机会,加上我国对进口猪肉并未采取明显的政策限制,所以,大量外国猪肉进入中国市场,也加速了猪周期的形成。2020年,我国猪肉进口量达439.22万吨,同比增加108.34%,进口猪肉量占国内猪肉供应量的比重已达10.7%。而这一数据在非洲猪瘟暴发前的2017年仅为2.3%。10.7%的进口量,对加速猪周期的运动,作用明显。
不过,对猪周期的影响莫过于重大动物疫情暴发。2007年暴发的高致病性蓝耳病和2018年的非洲猪瘟疫情,甚至直接触发了新一轮周期的形成。这两轮猪周期先后创出了猪价的新高。
综上所述,由于影响猪周期的因素增多和变强,必将对猪周期的周期时长产生很大的影响。目前,业内的普遍观点为由于规模化的迅猛发展,猪周期将会被拉长,而由于调控的深化和生猪期货的推出,猪周期也将会被逐渐“熨平”,笔者对此观点持不同意见。
3 猪周期的市场调节
猪周期的调节有3只“手”,一只手是政府,方式是出台促和限两类政策以及进口肉和储备肉,这只手一直在调控,短期效果不错,长期效果不明显,甚至“加速了”猪周期的形成。现在行业内部分大小,几乎一边倒的反对调控,希望让市场自己来解决。事实上,政府调控必要,而反对的真正原因是没有发挥应该发挥的价值,被认为是“添乱”。
那么,市场自我调节会不会更有效?我的观点这将需要一个较长的时期,至少要再经历3次周期,才能逐渐实现相对的平衡。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谭砚文教授认为,要解决猪周期的问题,要解决4个深层次的问题:
一是加快生猪的产供销一体化建设;
二是完善补贴政策;
三是提高预警信号;
是发展规模化养殖。
对于谭砚文教授的观点,除了第三条,其余的建议,笔者均持不同意见。关于“完善补贴政策”,补贴政策是猪肉严重缺乏时的鼓励政策,而至少在15年内,除却猪周期去产能因素,我国已经可以实现猪肉供给,根本不需要补贴。而且,补贴只会带来不公平,反而补贴给了不需要的大企业。而认为发展规模化养殖是解决猪周期的有效方式,我持坚决反对意见。我国是社会主义国 家,代表的是广大人民的利益。我国的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是市场经济体制,不是放任的自由市场体制。而且,我国拥有数量庞大的农民队伍,养猪权体现的是农民生存权和发展权。尤其是我国要实现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,中国人均耕地远低于**平均水平,农民不搞养殖,怎么乡村振兴?怎么共同富裕?
抛开政府调控不谈,市场调节的作用大不大?我个人的观点是不大,主要原因是在猪价低潮时养猪业会陷入“囚徒困境”,都希望别人先去产能,自己就可以更快进入上升阶段获利。所以,会进入僵持阶段,僵持时间决定猪周期的长短,而僵持的资本是“现金流”。谁先耗尽现金流,谁先去产能,甚至是先倒闭。而耗尽现金流时间的长短,取决于亏损的幅度。简单的说,就是:亏损越深→现金流减少越快→去产能越快→进入上升周期的时间越短。
4 有价值的影响措施
笔者认为,政府的适当调控是必要的,但政策上不应导致生猪产能的大起大落。应当更加关注短期供给矛盾,通过储备肉、进口肉等手段,防止猪价过度涨跌。
研究发现,我国猪周期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是缺乏供需预警,无法为生产提供计划性的指导。产能过剩的主要原因是生产和经营者缺乏大数据的支持,不知道产能和供应能力的基本情况,导致判断失误。2021年春节后,不仅散户盲目压栏,规模养猪企业同样出现了群体性误判,大量规模企业压栏、提高出栏体重,导致严重的供大于求,使猪价加速进入低谷。由于政府拥有更多的资源和行政权力,具备掌握供需大数据的条件。因此,建议有关部门尽快建立供需大数据平台,并根据大数据作出预警,供生猪产业的相关企业作为生产计划的参考甚至依据,是解决猪周期有价值的影响措施。